新零售強調的是貨—場—人,到人—貨—場的轉變。把線下客流轉變成線上流量,線上線下流量統籌運營。通過客戶標簽數據,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營銷。通過沉淀的大數據洞察消費者畫像及商品偏好,反哺供應鏈,做到C2B。
去年,云棲大會上強調五新(新零售,新品牌,新營銷,新物流,新制造),網絡協同商業智能雙螺旋的理念。不到一年,這個概念突飛猛進,視野從2、3年感覺放到了10到30年,而且大多數人都有極強的危機感,感覺一切都在變,仿佛自己的生意模式都錯了,總是在追求風口和變化。
通過對這波風口的觀察,我想說,線下線上融合趨勢是美好的。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雙位數增長,而大多數增長均來自消費升級品類的貢獻。
中國的手機網上購物結合門店購物的消費潛力引領全球,而95后的互聯網原住民,跟喜愛線下消費場景,通過手機支付。
然而,一些新零售產品在實際體驗中與宣傳大相徑庭。
筆者在網上查閱到關于盒馬鮮生的宣傳:
盒馬模式的靈魂:精準定位
第一,我們的消費者是誰?從盒馬鮮生來講,我們80%的消費者是80后、90后。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是改革開放以后富裕起來的中國,成長的一代消費者,他們更關注品質,更關心對品質的追求,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
第二,盒馬鮮生是基于場景定位的,圍繞吃這個場景來構建商品品類。而我們吃的商品品類的構成遠遠超越其他超市賣場,所以在吃這個環節上,盒馬鮮生一定能夠給消費者滿意的服務。盒馬鮮生做了大量的半成品和成品以及大量加熱就可以吃的商品,希望讓吃這個品類的結構更加完善、豐富。
盒馬模式的核心:依據新消費環境,重構新消費價值觀
“新鮮每一刻” “所想即所得”“一站式購物模式”“讓吃變得快樂,讓做飯變成一種娛樂”
盒馬模式的關鍵:新零售模式改變了傳統零售模式
首先講我們門店的定位,傳統精品超市、社區超市、便利店,以店的規模、以人群的劃分來定位。而盒馬鮮生是基于場景定位的,圍繞吃這個場景來構建商品品類。而我們吃的商品品類的構成遠遠超越超市、賣場,所以在吃這個環節上,盒馬鮮生一定能夠給消費者滿意的服務。
再看看超級物種的宣傳:
不止餐飲定位高端食材體會店。消費空間精品化,不至于到店消費。
總的來說,就是體驗棒棒噠,服務年輕中產。
這兩家筆者最近去體驗過,總體感覺現實殘酷。先說下盒馬,有如下10點需要吐槽:
1 .在盒馬店里購物,標品的購買比例是非常低的。
2 .堂吃的體驗非常不好,購買海鮮的過程的不衛生流暢,檔口座位不共享,尤其是上海的八佰伴店,海鮮加工區不能吃其他區食物,店員不停來要求你不能吃其他非海鮮加工食品,感覺極差。店內布局局促等,感覺大多數人在盒馬吃海鮮便宜實惠還是主導,和消費升級不完全匹配。
3 .外賣,堂吃口味有待商榷。
4 .如果按照消費升級的“第三空間”理念,幾家嘗試新零售跨界餐飲的組合感覺更像是過去路邊大排檔的升級版。
5 .品牌感偏弱,如果說世上最好的生意就是,向少年賣希望,向女人賣青春,向老人賣健康,以及向中產階級兜售生活方式。這些新興的模式,賣給目標客群的生活方式感,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
6 .不論是堂吃,還是外賣,等待時常很長或者說非常長(極速送達的概念在中午,晚上高峰期真就是個概念)。
7 .服務的客群,放眼望去,和消費升級的核心客群匹配度不高(一群廣場舞大媽一只一只在那里挑打折的活蝦)。
8 .吃一次飯,不同的檔口拿N個自提提醒器,從頭到位要穿過大叔大媽們去各檔口拿菜拿個7~8次。
9 .食品難吃。
10 . APP交互很差,前幾天噴大潤發的文章說大潤發APP
盒馬APP在蘋果商店的評分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說超級物種:請重復上面10條,外加APP掃碼失效,小程序二維碼掃不出,小票顯示8:30停止營業其實是24小時運營等。
行文至此,我想奉勸這些所謂迅速成長起來的零售新物種,要少一些套路,多注重消費者體驗,如果說五新(新零售,新品牌,新營銷,新物流,新制造)內核還是品牌,服務,效率帶提升來的溢價。
消費是分圈層的,很難想象廣場舞大媽和80,90后在中產在一個場子里消費。如果我們把電信,聯通,移動看作是初步人與人的鏈接的基礎設施建設。那么也許阿里,京東,美團等會是商品,人,以及未來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商家無非是選哪一家供應商付費服務。
按照曾鳴的說法,網絡協同與數據協同的公司會有黑洞效應,而且不可逆。就像時間的朋友里說的,大者越大,強者恒強。
那么我們把電信,聯通,移動看作是初步人與人的鏈接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許阿里,京東,美團等會是商品,人,以及未來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商家無非是選哪一家供應商付費服務。
阿里,京東,永輝的戰略方向沒錯,但是盒馬,超級物種等不完全是這樣,除了當炮灰利用資本的力量沖擊市場以外,如果團隊炮灰使命結束以后,能讓團隊不消亡的內核還是消費者認同。
最怕這些團隊本末倒置,當著炮灰還打著消費升級的旗號,大潤發的線下購物體驗是遠超這些新零售店的,合并了以后我是老板我只會選大潤發的人管理線下,把產品技術并給云部門。而且這些996或7*24的團隊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作出一個評分很低的APP,一個線下以低價海鮮為主的新零售店,卻對外放著各種衛星,難免讓人覺得,什么2B,2C,C2B,其實主要是2BAT。